Consequentialism
“结果,对人生体验来说很重要。要提前设计好结果的概率区间,和丰富自己对结果的解读能力,尽量让事情的结果落在自己能接受的区间里面“。
乍看这个道理,可能会觉得与“人生在于体验、人生在于经历”等过程学派的观点相悖。其实不然。
如果我们把人生看成一件件“事情”的总和,那么很多时候,同样付出了时间和努力,因为结果的不同,当我们回忆起“过程”时,整个回忆的色彩是截然不同的。
比如,同样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准备一个dream company的面试。如果最终进了,那么,那段披星戴月的时间会成为自己“光辉岁月”故事集里浓墨重彩的一篇;要是没进,回忆的时候则会带上悲凉、徒劳的色彩,甚至想到那个公司都会有种排斥。
同样的一件事,因为结果的不同,在我们记忆中呈现的景象,可以完全不同。而我们的幸福感,常常来源于事后回忆时,自己给自己编造的“故事”。
如果能把自己的一生frame为一个个有意义的基调正面的人生故事的总合,无疑会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幸福感。
而具体怎么engineer one's life story呢?回到开头说的“提前设计好结果的概率区间,和丰富自己对结果的解读能力,尽量让事情的结果落在自己能接受的区间里面“。
比如,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可以把预期设到最低,这样不管最终结果如何,回头看都是“达到目标”的success story。同时,也可以明确地告诉自己,做这件事的意义就是去“学习”、“试错“,这样的话,就算最终失败,这个失败也是落在了你可以接受的结果区间内的—— 毕竟,失败也是一种finding。这样的话,不管成功或失败,你那永不停歇的storytelling brain永远都能自圆其说,给你编一个积极的故事。
需知道,我们不是不能承受失败,而是哪怕失败、也得有策略的“失败”,不能累积无意义的挫败感,否则失败的阴影留在记忆中,一定会在未来继续它的负面影响。有技巧的设计和解读人生的“结果”,可以让所有的经历回头看都被自己的大脑定义为值得的、享受的、成功的。这种正面的“意义感“所带来的反馈则会引发正向的循环。
人的自我是很脆弱的。要在漫长的人生中保持相对积极的状态,需要有这种与自己“斡旋”的智慧。
——转自Iris P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