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迷

年轻人不要过度沉迷游戏、年轻人不要过度沉迷熬夜、年轻人不要过度沉迷躺平、年轻人不要过度沉迷二次元,这些话都有人出来反驳,唯独年轻人不要过度沉迷哲学,大家都认为有道理。

这说明什么,说明根本没有多少人过度沉迷哲学。

“过度沉迷”反应了一种代偿心里,沉迷游戏是因为学习不会有明确而强烈的收获,沉迷熬夜因为白天都被琐事占据只有晚上的时间才属于自己,沉迷躺平是因为努力并不会导致成功只会造成辛苦,沉迷二次元是因为爱、希望、理想、朋友这种词很少能跨越次元壁出现在身边。

东亚社会的奇观之一是:失败者通过失败来窥见成功者的炫耀,并且把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,于是弱者为强者辩护、穷人认为富人的成功是来源于美德。本应该被倒掉的牛奶被当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,浪费被赋予足够的道德价值,并被摆在货架上出售。

在这里的社会里,只有一条成功的路,你必须要按照成功的模版生活:你出生在一个不富裕但是绝对不能被称为贫穷的家庭,你的父母要对你足够包容和爱,你就像一个被神选中的人一样,产生了对社会有用的兴趣,你要不停地击败同龄人,甚至要越级挑战,然后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,为家庭、公司和社会奉献自我。

你的人生要按照规则生长,多出来的枝叶都需要被剪掉:你不能有自己的爱好,无论它是什么,爬树也好、遛狗也好,打游戏也好,谈恋爱也好,都不行。你只能学钢琴、围棋、素描、舞蹈。你也不能产生对社会无用的兴趣,无论你如何需要它,无论是哲学、文学、心理学。

痛苦、疑惑、迷茫,这些情绪是多余的,明明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,但是一旦从这样的状态中脱离出来,他们就会说:都是因为个人意志薄弱、欠缺行动能力、不能融入集体、缺少理念和信念所以才会有这种下等、低级的情绪。

哲学强调痛苦本身也是有价值的,它承认空想是一种浪漫,判定思考是一种生活,容忍失败者也以“人”的身份活下去,允许你的不合群。它会认真对待你询问的每一个“为什么”,即使给不了你答案,也会赞扬你提问的勇气。

其他回答总在说:你应该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,才能思考哲学。

但是哲学的门槛并不在这里,实际上,没有人能为哲学做好足够的准备。

罗尔斯曾经提了一个概念,叫“反思性平衡”,说的就是:当理论没办法解释实际,那就调整理论,当实际超出既有理论,那就创造新的理论。

有人说,我觉着那些沉迷哲学的人根本没什么思想的深度,他们只是想装x。

那又怎么样呢?

他想装x,是因为他从来没有被承认过主体性,他作为学生、作为子女、作为职工,唯独没有成为他自己,他没办法通过他自己来承认存在的价值,所以他诉诸于主体间性,就像一个鲸鱼在深海里发出寻找同伴的声音。

那时他一定还很年轻,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意他的灵魂,相信他是万物的尺度,相信道德体系的碎片化不会导致他成为孤岛,相信爱与善都有普世的标准。

有人说,那你整天学哲学,对这个社会也没什么帮助啊。

啧,你看你,没有政治觉悟!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世界的改造和建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!

至于其他哲学……你管它呢,反正马哲已经给你们打工了。

而且,一个整天处于焦躁不安、被反复压抑自我意识的人去学哲学,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了。

有人说,中国人的哲学水平距离世界平均水平太遥远了,你看看别人理工科,几十年走完人家几百年的路,弯道超车,且听龙吟!

好家伙,这是何居心啊?某个地方的哲学与文学要成为世界焦点,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。

有人说……

你不必在意他们说什么,指责其他人远比反思自己容易,如今你还年轻,“可以不必等待自己温和地步入那个良夜”。

你可以回到哲学中,寻找你失落的主体性。

哲学收留失败者,哲学包容脆弱,哲学承诺有意义的死亡。

我的失败跟沉迷哲学无关,实际上,我的失败是沉迷哲学的原因,而不是沉迷哲学的结果。

 

转自柯烟

 

Related post

符号与意义的关联

“意义生成”这个动作,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核心特质之一。我们不只是接受现实,而是不断为现实命名、赋形、解释、重新组织——用神话、制度、科技、艺术、信仰去织构那个我们称为“世界”的东西。这种生成从来都不是中性的,它是用符号进行的。

Thought

AI目前的影响

其实信息时代$AI$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免除信息茧房,减少算法的影响,不会被广告,不实信息,等诸多因素干扰。

目前的所有搜索习惯,以及聊天,无论是学业上的,英语口语,甚至是生病吃什么药,都完全离不开大模型的帮助。以至于我不需要再使用搜索引擎,直接与AI语音对话,效率是最高的。